- 核算与报告
- 内控与合规
- 计划与分析
- 成本与绩效
- 财务BP
- 资本财务
- 税务合规
- 税务筹划
- 跨境税务
数字化转型
- 财务信息系统与数字化
- 财务共享中心
- 数字化应用
- 人际技能
- 职业生涯与发展
- 商业技能
- 全民财务
- 管理者财务思维
- 老板财税
合同明确包括两部分,即《买卖合同》、《安装合同》,则可分别来看。
《买卖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这在新税法所附《印花税税目税率表》已经明确。
然而,对于《安装合同》而言,并未列于《印花税税目税率表》。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八十八条之定义,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
由此来看,《安装合同》并非《印花税税目税率表》所列《建设工程合同》,因而无需缴纳印花税。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您也可直接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一下。
您是说生产环节是否缴纳印花税吗?生产电的环节不缴纳印花税的。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 (2006) 162号第二条规定:对发电厂与电网之间、电网与电网之间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内部各级电网互供电量除外》 签订的购售电合同按购销合同征收印花税(《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事项政策执行口径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22号)规定:自2022年7月1日起,发电厂与电网之间、电网与电网之间书立的购售电合同,应当按买卖合同税目缴纳印花税。)。电网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供用电合同不属于印花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征收印花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就明确了关于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信补贴收入征税的问题。该文件规定,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信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信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按月发放的,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不按月发放的,分解到所属月份并与该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计征个人所得税。
公务费用的扣除标准,由省级地税局根据纳税人公务交通、通信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测算,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确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国家税务总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个人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245号),具体规定为:
一、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以现金、报销等形式向职工个人支付的收入,均应视为个人取得公务用车补贴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具体计征方法,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58号)第二条“关于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信补贴收入征税问题”的有关规定执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个人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补贴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宁政函[2006]123号)规定: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单位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允许在个人所得额中扣除一定公务费用标准后征收个人所得税。具体扣除标准为:以现金支付的,每人每月扣除费用不超过1200元;凭票报销的,每人每月扣除费用不超过1800元。凭票报销的费用包括:燃油(燃气)费、保险费(个险、车险)、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养路费。
新疆没有减免政策
依据:《关于上报个人所得税有关减免税和不征税项目及标准的报告》(新地税发[2006]23号):并入工资薪金计算缴纳个税。
以上是可以查询到的俩个地方政策,发文时间比较久远,建议您咨询一下当地是否有更新政策。
只要会计处理计入资本公积,就需要计算资金账簿印花税。
资金账簿印花税是根据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科目与年初相比增加金额计算的。
您说什么文件呢?最近公布了新公司法,明确认缴期限为5年。您可以百度搜索新公司法,或者留下邮箱发送给您。
属于用于集体福利,增值税不可以抵扣,需要转出。
需要缴纳个税,按劳务报酬预扣个税,50000*(1-20%)*30%-2000=10000,个人次年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汇算清缴。你单位需要取得对方代开发票计入成本费用科目。
是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科目与上年相比增加的金额,如果没有增加,不需要缴纳印花税。
借: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利息收入(负数)
计入“财务费用”科目(贷方)即可。
相关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6603 财务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合同印花税是根据合同签订金额作为计算印花税的基数,不是按照销售收入,所以如果销售收入跟合同签订金额不一致的话,那么印花税缴纳是有错误的,就会导致可能少纳税及滞纳金风险。
您的公式是正确的。关于各行业税负率平均值,您可向主管税务机关了解一下。当然,对于这个数据,企业也不必过于计较,如实核实、依法申报即可。税负率是结果、统计数值,并非计税依据或者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