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算与报告
- 内控与合规
- 计划与分析
- 成本与绩效
- 财务BP
- 资本财务
- 税务合规
- 税务筹划
- 跨境税务
数字化转型
- 财务信息系统与数字化
- 财务共享中心
- 数字化应用
- 人际技能
- 职业生涯与发展
- 商业技能
- 全民财务
- 管理者财务思维
- 老板财税
个人理解属于劳务中的加工项目,应该按13%纳税。
因为确实没有明确规定,建议您和主管税务部门确认一下。
对于商业银行吸收的符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204号)定义的结构性存款,即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常应当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存款到期取得收益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这儿有个关键信息,需要您补充一下,“在2022年计提了成本费用1000万”,这个“1000万”是2022年实际发生了吗?比如说,1000万服务费,这“1000万服务”已经在2022年提供了吗?
我没有看出,您邀请的是哪位老师?要不我尝试着给您答一下,您看如何?
您所讲“既存软件”,是原本属于您公司,还是属于软件公司(追加开发后卖给您公司)?
事实上,“借用资质”本身可能涉嫌不合规。处理时,只能基于如下形式:也就是说,所谓“账务数据在外单位账面核算”,乃是理所当然之事——这本来就是外单位的业务;您公司只是为外公司提供了“经纪代理服务”,可据此给外公司开具发票,而收回此项“经纪代理服务”的手续费(服务费)收入(不叫利润)。
首先,相比2006版本准则,2014版职工薪酬准则不再单独提及“非货币福利”这个概念,而是一并为“职工福利”。
这儿提示几点吧。
一、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国有企业津贴补贴和福利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13号)相关规定,国家规定的福利项目主要包括:
(一)丧葬补助费、抚恤金、职工异地安家费、探亲假路费、防暑降温费、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等对职工出现特定情形的补偿性福利。
(二)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或者发放的困难职工补助等对出现特定生活困难职工的救助性福利。
(三)工作服装(非劳动保护性质工服)、体检、职工疗养、自办食堂或无食堂统一供餐等集体福利。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福利。
二、账务处理方面,职工福利应当区分员工岗位,分别结转相应成本费用科目。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规定,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一条规定的,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按规定在税前扣除。不能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福利性补贴,应作为国税函〔2009〕3号文件第三条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按规定计算限额税前扣除。
四、个人所得税方面,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在官方网站进行2018年第三季度税收政策解读,对于任职受雇单位发给个人的福利,不论是现金还是实物,依法均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对于集体享受的、不可分割的、未向个人量化的非现金方式的福利,原则上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关于“有住所”,这是个税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为物理状态下的有“房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个人所得税法所称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
也就是说,对于外籍个人,原本就是“无住所”(不是买个房子或者租个房子,就成为“有住所”了)。而若境内居住未满183天,则为非居民个人,不能视为居民个人。
我先写一下分录。比如股东张三,应当缴付出资100万,实际出资110万。
借:银行存款 110万
贷:实收资本-张三 100万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10万
如上所述,股东超额出资,形成公司资本公积,不再属于股东个人,不能直接退回。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每个排放口都要申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从两个以上排放口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对每一排放口排放的应税污染物分别计算征收环境保护税。
2024年7月1日之后成立的新公司,应自成立之日起五年内缴足。我补充一下,这个“五年”是最迟时点,比如章程规定两年,那就要两年内缴足。
而对于存量公司而言,则会设置一个“过渡期”,具体期限后续会有文件明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避免新设公司和存量公司适用注册资本法律制度的不一致,强化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同时减少对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存量公司的影响,充分考虑经营主体类型、行业领域等复杂情形,研究为存量公司设定一定年限、较为充裕的过渡期,按照新《公司法》要求,分类分步、稳妥有序调整存量公司出资期限调整至新《公司法》规定的期限以内。
税收上并无区别,减资本身也不涉及纳税问题。对于股东而言,这也没有绝对标准:出资较多,则对于企业形象、信誉或有提高,资金充足也有助于扩大经营,但股东也为此承担较大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