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算与报告
- 内控与合规
- 计划与分析
- 成本与绩效
- 财务BP
- 资本财务
- 税务合规
- 税务筹划
- 跨境税务
数字化转型
- 财务信息系统与数字化
- 财务共享中心
- 数字化应用
- 人际技能
- 职业生涯与发展
- 商业技能
- 全民财务
- 管理者财务思维
- 老板财税
计提工会经费的基数“工资总额”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的通知》统制字【1990】1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四)津贴和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你说的伙食费如果是在工资表中作为一项补贴发放,属于工资组成部分,需要作为工会经费的计算基数
适用“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的判定以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结果为准。
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本身享受,无需考虑是否属于“小型微利企业”),按规定办理汇算清缴后确定是小型微利企业的,可自办理汇算清缴当年的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申报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
比如,您2025年5月份办理了2024年度汇算清缴且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则2025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可以享受“六税两费”减免优惠。
在处理超额亏损的非全资子公司破产清算且母公司已全额计提债权减值的情况下,母公司的单体报表和合并报表需要遵循特定的会计处理原则。以下是详细的操作:
一、母公司单体报表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母公司应将对该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额核销。根据会计准则,当子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且母公司丧失控制权时,长期股权投资应全部转销,确认投资损失。会计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债权资产处理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大额债权已全额计提减值的情况下,需将债权账面价值与减值准备对冲:
借: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
若之前已计提减值,则直接冲销债权账面价值
损失确认
将长期股权投资和债权的核销金额合并确认为投资损失:
借:投资损失
贷:投资收益
二、合并报表处理
清算日前的合并处理
在子公司进入清算但尚未完成前,若母公司仍能实施控制,应继续纳入合并范围。需将子公司期初至清算日的收入、费用、利润纳入合并利润表,但不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超额亏损的处理
模拟权益法调整时,长期股权投资冲减以零为限,不出现负数
少数股东权益可以冲减为负数,按持股比例全额承担亏损
未分配利润通过倒挤方式确定,根据贷方长投、少数股东权益等合计数扣除借方项目后得出
清算完成后的合并处理
当子公司清算完毕,母公司丧失控制权时:
不再将该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将清算期间处置损益纳入合并利润表
对清算分配获得的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
三、特殊情形处理
债权与股权的关系
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实质上具有资本性质,可能需要考虑"债转股"处理或直接确认为权益性投资损失
不同清算方式的处理差异
自行清算:母公司仍控制清算过程,继续合并至清算完成日
法院裁定清算:控制权移交管理人后即终止合并
信息披露要求
需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
1、子公司清算情况
2、超额亏损金额及处理方式
3、债权减值计提情况
4、对合并报表的重大影响
四、操作实例分析
假设条件:
母公司持股80%,投资成本800万元
对子公司债权500万元(已全额计提减值)
子公司清算时实收资本1000万元,未分配利润-1500万元
母公司单体报表分录:
核销长期股权投资:
借:投资收益 80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 800万
核销债权:
借:坏账准备 500万
贷:其他应收款 500万
确认投资损失:
借:投资损失 1300万
贷:投资收益 1300万
合并报表抵销分录:
抵销长期股权投资:
借:实收资本 1000万
借:未分配利润 500万 (倒挤)
贷:长期股权投资 800万
贷:少数股东权益 200万 (1000×20%)
贷:投资收益 500万
确认清算损益:
借:投资收益 500万
贷:未分配利润 500万 13
以上处理确保了财务报告真实反映母公司及集团的经济状况,符合会计准则对破产清算和超额亏损处理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咨询专业会计师或审计师以确保符合最新准则和监管要求。
如果员工选择要工资,那么生育津贴到账后,公司可以与员工协商一致,由员工将生育津贴转回公司,或者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和员工的意愿,协商确定其他合理的处理方式,但同样需确保不违反法律规定。
在处理过程中,为保障公司和员工双方的权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签署协议:公司应与员工签订相关的协议,明确双方对于生育津贴处理方式的约定,包括但不限于员工是否同意将多出的生育津贴转回公司、转回的具体金额和方式、若生育津贴低于工资时公司的补差义务等内容,以避免后续可能产生的争议和纠纷。
2、留存资料备查:公司需要收集和保存好与生育津贴发放相关的佐证材料,如员工的工资发放记录、生育津贴到账凭证、与员工签订的协议等,以证明公司在处理生育津贴过程中符合法律法规和双方约定,做到有据可查。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其中包括生育津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也明确,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若生育津贴低于女职工本人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应由用人单位补足;若生育津贴高于女职工本人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将差额部分支付给女职工本人,而不能截留或挪作他用。
是的,冲减预收账款即可。如果已经确认了收入,则相应冲减所确认的收入(若已开具全额发票,则对此开具红字发票)以及计提的增值税额。
是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六条(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因此,上述资产初始计量(初始投资)成本中的相关税费(税金),包含缴纳的印花税。
如上所述,既然“已经折旧完毕”,且未计提减值准备,则累计折旧等于固定资产,二者对冲即可。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这不能免税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发生应税销售行为,应当向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分别注明销售额和销项税额。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一)应税销售行为的购买方为消费者个人的;
(二)发生应税销售行为适用免税规定的。
也就是说,免税不开专票,开专票不免税。
您是站在合伙企业的角度,咨询合伙企业转让持有的股权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合伙企业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后协议生效的时候,就发生了纳税义务,和多长时间收款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账务处理是借银行存款,借应收账款,贷长期股权投资。
您说实收资本是按比例冲,这个说的是被投资企业的账务处理吗?被投资企业的账务处理就是借实收资本(原股东也就是合伙企业),贷实收资本(新股东),只要是有股权转让协议且生效就可以做这样一笔分录,是按照他合伙企业原来的投资金额进行确认的,不是按比例确认。
如果签订了合同或者视同合同使用的订单、提货单之类,则需要按照《买卖合同》缴纳印花税;反之,若未签订上述这些,则无需缴纳印花税。也就是说,印花税的征税对象,乃是“应税凭证”;有“应税凭证”才需要缴纳。
这个需要追溯到以前年度。2023年已经分派的现金股利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首先取得被投资企业2024年的财务报表以及贵公司和被投资企业的内部交易数据。然后根据财务报表和相关内部交易数据,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下列二级科目的数值:
1、损益调整
2、其他综合收益
3、其他权益变动
接下来编制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权益法)——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 变动
贷:长期股权投资——某公司(成本法)
投资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
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下的损益调整对应“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下的其他综合收益对应“其他综合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下的其他权益变动对应“资本公积”
上述项目都可能在相反的会计科目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控制权后,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的情境中,相关净资产概念的区别、联系及应用场景如下:
核心概念辨析
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
定义:以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按子公司原有会计政策持续核算至当前时点的账面价值(包含后续经营损益、其他综合收益等累计影响,但未重新评估公允价值)。
应用场景:母公司购买少数股权时,合并报表中计算新增持股比例应享有份额的基准,与支付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不足时冲减留存收益)。
案例: 新增10%股权支付1200万元,该比例对应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子公司净资产1亿元),差额200万元调整资本公积。
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实质:理论概念,指购买日公允价值按当前时点重新评估后的价值。
实务地位:无实际应用。因合并报表以历史成本模式持续计量,后续不重新评估公允价值。
子公司自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适用性:仅适用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日”为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同受最终控制方控制的时点)。非同一控制下不适用,必须使用“购买日”口径。
原因:非同一控制下合并采用购买法,以购买日公允价值为起点;同一控制下采用权益结合法,以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账面价值为起点。
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
区别与联系:
账面价值:子公司原账簿记录的历史成本(非同一控制下仅作参考,不用于合并报表计量)。
公允价值:购买日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合并成本分配及商誉计算的基础)。
应用场景:
购买日确定子公司净资产并入金额(按公允价值计量);
作为持续计算净资产账面价值的起点(后续以公允价值调整后的金额为基础持续核算)。
关键逻辑与实务要点
持续计算价值的本质:
非同一控制下,“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是唯一相关概念。其本质是对子公司购买日公允价值调整后的账面价值进行持续核算(如折旧摊销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金额计提),而非简单延续子公司原账面价值或频繁重估。
为何不采用公允价值?
购买少数股权不改变控制权,属于权益性交易(股东间交易),合并报表延续购买日初始计量逻辑,后续按成本模式核算,无需重新评估公允价值。
术语严格性:
非同一控制下仅用“购买日”(合并日适用于同一控制),混淆术语将导致计量错误。
应用场景总结
母公司购买少数股权:
计算依据:新增持股比例 × 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
差额处理:支付对价与上述份额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子公司后续计量:
合并报表中子公司资产/负债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账面价值反映(非子公司原账面价值)。
错误概念排除:
“自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价值”仅用于同一控制;
“持续计算的公允价值”无实务意义。
简言之:非同一控制下购买少数股权,只需关注“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和初始“购买日公允价值”,其他概念均不适用或不存在。
视频 测
视频 测
视频 测
视频 测